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

[shì]

[shì]

部首:部首笔画: 6画总笔画: 18画

康熙字典笔画: ( 簭:18; )

  • 五笔编码:TAWK
  • 仓颉编码:HGCR
  • 四角号码:88608
  • UniCode:U+7C2D
  • 规范汉字编码:
  • 基本解释


    shì
    古同“噬”,咬。
    古同“筮”。

    笔画数:18;
    部首:竹;
    笔顺编号:314314123434134251


  • 民俗参考

    是否为常用字:否
    姓名学:非姓氏

  • 索引参考

    [ 故训彙纂 ]:1690|1768.3
    [ 康熙字典 ]:页901第08

  • 详细解释

    暂无汉字(簭)的详细解释
  • 字形结构

    [ 首尾分解查字 ]:口(zhukou)
    [ 笔顺编号 ]:314314123434134251
    [ 笔顺读写 ]:撇横捺撇横捺横竖撇捺撇捺横撇捺竖折横

  • 汉语字典解释

    [①][shì]

    [《廣韻》時制切,去祭,禪。]

    (1)同“筮”。用蓍草占卦。

    (2)通“噬”。咬。

  • 康熙字典解释

    【未集上】【竹字部】 簭; 康熙笔画:18; 页码:页901第08(点击查看原图)
    【字彙補】與筮同。【周禮·春官】簭人,中士二人。【註】問蓍曰筮,其占易。又簭人,掌三《易》以辨九簭之名:一曰《連山》,二曰《歸藏》,三曰《周易》。九簭之名:一曰巫更,二曰巫咸,三曰巫式,四曰巫目,五曰巫易,六曰巫比,七曰巫祠,八曰巫參,九曰巫環,以辨吉凶。【註】此九巫皆當爲筮之誤。 又噬也。【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】凡攫閷援簭之類。【註】簭者,以口噬物而食也。
  • 音韵参考

    [ 广 韵 ]:時制切,去13祭,shì,蟹開三去祭A常
    [ 粤 语 ]:sai6

  • 说文解字详解

    【说文解字】中没有查到汉字(簭)


  • 字源演变
    楷体
版权所有©知航文献引擎   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35424号